1、食糖市场表现显著跑输2020-2022年的农产品牛市,历史经验看,其在随后的牛市周期往往有超额收益。
(资料图)
2、国内进口占比达到35%(15年前低于10%),内外市场长期保持联动,短期受到政策、贸易流、消费强弱等因素影响,偶有背离。
3、全球人均糖料的种植面积跌至近60年以来的低位,供需处于一个脆弱的平衡点。疫情并未对全球食糖生产与运输造成实质影响,但低价制约了糖料产能的扩张和优化,滞涨的供应为长期高价埋下伏笔。
4、全球消费年均1-1.5%增长态势,高度依赖主产国的出口满足消费,目前全球消费近40%需要通过贸易流动实现。
5、23/24榨季巴西中南部(占全国90%)预估产量3700万吨,这是在风调雨顺+近15年次高制糖比预期下实现的。我们预计,3年内巴西中南部产量的上限区间(3600-3900万吨)已经出现。
6、2021年12月,WTO裁定印度出口补贴预计将在2023年终结,全球再也买不到便宜糖。
7、印度发布《2020—2025年印度乙醇混合规划》,即使考虑2023-2024年天气正常,印度出口量也将停滞在650-750万吨之间,期末库存因消费自然增长出现下滑,库存消费比下降。
8、未来两年国际糖价在全球消费提升、印度出口减少,巴西乙醇增加带动下呈现紧平衡下的缓慢攀升,合理估值区间在20-25美分/磅,对应6500-7500元/吨国内糖价。期间若出现国际油价攀升、天气异常、货币不再紧缩,国际糖价将回升至2012年高点35美分/磅,对应10000元/吨的国内糖价。
9、国内糖料面积的下降趋势已经超过10年,尽管甘蔗收购价已创历史新高,但综合成本上升以及相对收益减弱,2009年至今,广西甘蔗的种植成本涨幅近100%,而甘蔗收购价仅上涨47%,我们预计,3年内国内食糖产量将维持850-950万吨波动。
9、中国食糖人均消费仅为全球水平的40%,亚洲发达经济体的50%。减糖在高收入人群中较为常见,中低收入人群是全球以及我国食糖消费增加的主力。经受了?玉米糖替代+代糖夸大宣传+疫情?的压力测试,国内食糖将重新回归上升趋势。
10、我国结束产需缺口的缩小周期,进入扩大周期,全球食糖价格走高提升进口成本,我国糖价中枢提升。
11、导致近两年进口大幅倒挂的原因,分别是国内外市场消费差异、20/21榨季低价进口库存消耗、非标糖源增加、过剩精炼产能四大因素。我们认为大幅倒挂的局面将在2023年下半年结束,四大因素中最核心两点已经全面改善,另两个影响已经钝化。
12、建议关注中粮糖业,广西糖业龙头。
风险提示:国内外消费增长不及预期,原油、乙醇价格大幅下跌,种植面积恢复超预期,主产国汇率大幅贬值刺激出口超预期,非标糖源进口大幅增加,中国大幅增加储备糖出库,货币环境出现进一步紧缩,研究报告中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世界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1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