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文学赏析尤其诗词方面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叫还原法,即还原作者创作的状态,通过考证的方式模拟作者彼时体验。这部人文类纪录片对这方法的运用得相当成熟,每一处情节都有相应的史料记载为证据,说是纪录片但更有故事片的味道,作者通过还原历史的真相,展现了他独特的哲思洞见。整部片子从演员的演技到拍摄取景再到立意都无可挑剔。 第一集《雨霖铃》讲的是贺怀智献帽的故事,这则故事在《酉阳杂俎·忠志卷》中有所记录:“贺怀智归,觉满身香气非常,乃卸幞头贮于锦囊中。及二皇复宫阙,追思贵妃不已,怀智乃进所贮幞头,具奏它日事。上皇发囊,泣曰“此瑞龙脑香也”短短的的一段文字被作者拓展成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还原了唐明皇昔日在马嵬坡下赐死杨贵妃后的心路历程。 “香”是整部片子的重要线索,龙脑香不仅有借代杨贵妃以按合“香消玉殒”的传统书写,其实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作者抓住了龙脑香的特点对杨贵妃的人格做了哲学化的阐释,“最热的地方生出最好的冰片,而最好的冰片只能用熏烧的方式才能还原那种冷香,这才是真正的炎凉。”而杨贵妃从来不是什么红颜祸水,她钟爱龙脑香正如她想要在荣华富贵中体会炎凉一般。 现代人对杨贵妃有不少误解,历代不少文人其实是有意地污名化她,因为在古代很多时候是不方便直接评论当代君王的,所以文人的攻击对象就成了君王的生活侧面,而暗讽一个君王的昏庸无道往往都说他沉溺于犬马声色,于是杨贵妃就成了他们攻击的靶子。比如杜牧就是一个典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难道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真的只是因为唐明皇和杨贵妃贪图享乐吗?或者说吃荔枝这件事真的是因为贪图享乐吗?或许为了购入荔枝劳民伤财是足以批评的一个点,但是这绝对不能成为我们评价杨玉环的唯一标准。 历史上的杨玉环是个美女更是个才女,她不仅跳舞跳得好,在琵琶和磬这两种乐器上还有极高的造诣,杨贵妃在唐代人眼中更像是一个盛唐的符号,寄托了人们对于盛唐的全部幻想。 杨贵妃之所以为文人诟病,其实主要原因是文人对于杨贵妃的期待太高了,他们可能觉得杨贵妃身为贵妃理应承担起怨刺上政的义务,认为她德不配位,可我认为杨贵妃只想富贵生活里的炎凉,用现代的话说她只想谈一场甜甜的恋爱,过快乐的生活,这其实没什么值得批评的人。还有人认为杨贵妃和外戚乱政的罪名脱不了干系,可实际上当时乱政的丞相杨国忠不过是不太熟的亲戚罢了,只是同出于弘农杨氏,杨国忠的飞黄腾达主要还是因为他个人的能力和财力。甚至认安禄山为干儿子也是因为她玩心太重,觉得“洗三”后把安禄山包在襁褓里是件颇新奇的事。 但是政治总有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尽管在任何历史记载中杨贵妃从未有涉政的行为。马嵬坡之死对杨贵妃来说是必然也可以是“必不然”。杨贵妃因为生在杨家的体系中又是安禄山名义上的干妈,朝内朝外的坏事让她沾了尽,她是浑然天成的“替罪羊”。杨贵妃的死其实也可以是“必不然”,如果李隆基能够放下对于权利的执念,可以在当时就将皇位传给儿子,那谁又会在乎杨贵妃的死活呢?谁会在乎一个失权者的妻子的死活呢?只能说杨贵妃或许是所托非人了,为了能够暂时稳住皇位,李隆基还是下令让高力士缢死了这个他最宠爱的女子。“他是因为江山丢了女人,可历代文人都说她是因为女人丢了江山”,视频中的那句话让我久久难平,因为结果我们都知晓,就算亲自杀了杨贵妃,李隆基也没有在位多久就被奉为了名存实亡的太上皇。
那么,杨贵妃的死这是又有什么意义呢?千载以后人们提到李隆基都会说他开元盛世功载史册,但又有多少人会同情那个略有些恋爱脑、爱打扮、贪玩,偶尔又会发发脾气以及至死都认为自己的死是别无选择的“小女生”呢?已矣哉,“唯有香如故”。
Copyright 2015-2022 世界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1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